CCNA-OSI模型
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笔记,较为零散,
七层介绍
7 application
6 presentation
5 session
4 transport
3 network
2 data link
1 physical
优点:流水化作业
标准化借口 模块独立
物理层: 底层数据传输 (方式标准等)
数据链路层:数据的基本格式以及数据在电缆上的传输,如何访问底层介质
网络层:三层IP编址和路由
传输层:端到端通信的功能 TCP UDP 定义源和目标之间如何传输数据以及保证传输的可靠性。
会话层:
表示层:数据格式(视频格式:avi什么的),提供基本压缩和加密功能
应用层:应用软件
数据封装:data encapsulation
数据由应用程序产生(如QQ聊天)
每层的信息保存在报头里面(HDR=header)
数据解封装:data de-encapsulation
逐渐分析报头。
传输层:段 segment
网络层:包 packets
数据链路层: 侦 frames
物理层:比特流 bits
数据链路层
数据链路层节电缆:主要是交换机,网卡,早期还有网桥。
lan:local area network
短距离 直接相连
共享型网络(介质共享)
Mac 地址:48bit (固化地址,保存在网卡的rom里面,不可以改变)
24bit组织唯一标识符(哪一个公司)(oui)24bit厂商生产的设备(vendor
assigned)
一个网段内是通过mac地址进行通信
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(csma/cd)有线
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避免(csma/ca)无线
netsh wlan set hostednetwork mode=allow
netsh wlan set hostednetwork ssid=AA key=12345678
netsh wlan start hostednetwork
网络层
mac编址的问题:没有层次化,所有设备处在一个广播域(单播组播广播)设备的查找比较困难(去找张三)难以对设备区分应用策略
网络层:IP编址和路由功能
IP协议:网络划分,便于查找(地区的划分)便于定位
32位(网络地址 主机地址)面向非连接的编址(区别于源和目标在传输数据之前是否需要一定的连接)
IP协议是尽力而为的协议,不保证传输的的可靠性,没有数据恢复机制(没有重复发送)
不同网络之间通信必须要有路由(同一个网段ps):通过路由表的记录,在不同的网段之间相互转发数据。
主机部分全为0的是网络地址 全为1是广播地址
A类10.0.0.0 —— 10.255.255.255
B类172.16.0.0 —— 172.31.255.255
C类192.168.0.0 —— 192.168.255.255
私有地址 余下的是共有地址
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
DNS 域名解析服务
ARP(同一层)地址解析协议
ICMP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用来返回错误消息(目标主机不可达,数据损坏)
传输层
传输层 :端到端的通信 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比如差错恢复机制
会话的多路复用
对数据进行分段
流控机制(网络拥塞 减少流量)
面向连接的协议
1、多路复用,一个协议可能为多个上层协议提供统一的服务
通过端口号 区分上层的应用程序
2 tcp(可靠的 但效率低)工作在第四层 提供访问网络层的功能 没有数据恢复 面向连接 全双工 差错校验 数据序列号标识 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有确认 差错恢复机制
三次握手:A请求建立连接同时协商某些状态(SYN) B返回信息 A 确定 整个连接建立
流控机制
3udp(类似于IP 尽力而为,不保证可靠性 非顺序 效率高)面向非连接(传输之前没有协商,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)